宜兴教育云

宜兴市湖滨实验学校

>学校首页>教学科研>教育论坛>内容详情

开发二次课程,践行生命教育

发布时间: 2021-05-15 13:23 发布单位: 宜兴市湖滨实验学校 浏览量: 3678 【公开】

开发二次课程,践行生命教育

——浅析以生命教育为基础二次构建音乐课程的途径

宜兴市湖滨实验学校  简洪岩

【摘要】本文研思“浸润生命意义”的音乐教学模式,探索小学音乐教学二次开发的可行途径和办法,剖析现状与不足,简述“技能性开发与生活化落实”的关联,落实家校共育、共促美育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生命教育、教材开发、家校共育、核心素养、生活美育

一. 音乐教学中生命认知现状与遗憾

1.生命教育渗透学科的价值模糊。

疫情改变了温馨有序的生活,教育也遇上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场战斗不只是健康之战,更是拉响了教育的警报。“疫情是特殊的现实课堂在疫情应对中,处处是鲜活的教育素材,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一种生命的自我审视与自我成长。学校的课程以生命教育为基础本质就是让教育“回家”。无需赘述教师在孩子成长、接受教育历程中的使命、责任与担当,每一天我们面对的都是鲜活的生命体,教师就是生命的领跑者、导航员。民族企业家任正非在采访中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一个观点“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完成的,小学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我们不能用战争的残酷界定教育的意义,但是折射出一个本质:学生也是生命体,面对生命我们要帮助认知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改变传统中“考试要努力”“不能违反纪律”“课堂专心听讲”的初级认知,教育价值要上升到敬畏生命、关注养成、素养全面的高级认知。

2.教学内容中生命认知的高度不够

部分家长和教师对“生命”的定义和认知有一定缺憾和遗失,生命教育会被误会为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甚至是品德教育。首先,生命教育容易被概念化、知识化,忽视了儿童情感、态度的养成,通过大量的概念、文字强制性记忆,培养出了“背书式”的生命认知。其次,生命教育浅表化,没有足够土壤扎根,从内容角度说可借助的教材理论书籍都偏于成人化、笼统化,在教学中教师也只能借助教材歌曲案例等了解生命的现象认知生命的规律把生命等同于一只小猫一颗小草只体现了“不要伤害”“不能残害”“不能冒犯”的限制行为教育,无法触及精神层面。孩子在不同阶段对生命、生存、生活的认知会直接促成精神层面的人格形成,原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是最早提出“三生教育”的教育家,即生命、生存生活教育,是共生教育的核心范畴和主要理念。生命教育不是一门学科的教育,而是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是渗透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中的通识性教育。

3.教材相关联的美育途径单一低效

“应试教育”在学校、教师、家长的观念里扎根较深,对学习内容依旧用“主科”“副科”来区分,依旧面临“考试得多少分”唯成绩论的困扰,认为音乐就是“小三样”,不重要,怎么能占用语文、数学的学习时间呢?部分学校已经在落实和要求科目均衡,去“考试化”,音乐教学二次开发也有涉及,视野从学校转移到家庭、社会,但是依旧以“纸质”活动为主,依旧是“选择题、连线题、填空题”等,甚至要求学生抄谱练习、背唱歌曲,形式单调、乏味,学生不堪重负。从教育的起源可以看出,生命教育是随着时代发展而进步的,生命认知能力不只是针对学生,也是针对教师提出的,教师和学生的成长是相互促进和沉淀的过程。如果教师对生命有足够的认知和思考,那么学生也能在错综复杂的大千世界中,观察到许多有意义的东西。反之,生命认知不足的人教育出来的孩子也不具备“生活、生存能力”,也实现不了“生命比天,敬畏生命”的教育愿景。

二.内容二次开发的价值考量及核心策略

1.身“体”力行、校“验”真知

儿童期的孩子左脑比右脑发展的快,我们用学科来做说明:数学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培养的是左脑,而音乐培养学生创新、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是右脑,无论是从哪个角度学习、了解、创作音乐,或使用乐器表现音乐,都需要参与、亲自感受,而不能靠单纯的“思考和想象”。课外音乐素养自塑与自造首要考量的元素就是:体验性,要从“纸质”的活动练习中走出来,更多的去体验和操作,而不能“水中月、镜中花”的在题目中假想、假思、假作。

2.精“研”致思、“究”底溯源

不同音乐内容包含不一样的文化背景,学习背景的了解和探究会拓展挖掘的深度。精研手段可以是课前预习,也可以是课后拓展,更可以是课中合作,学生寻找、探究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可以查阅资料了解音乐的创作背景,音乐与历史地理的内在关系,也可以听一段相关音乐、看一段相关表演,形成追根溯源的研学态度,才能真正了解内容、走进音乐,开发的意义也才能得以体现。

3.“活”而不乱、“动”之以情

音乐最大的特征就是能记录和体现人的情感,也是因为音乐情感才能唤起人的共鸣和喜爱,理解和感受创作者的情感经历。音乐中的音符、拍号、歌词、记号等只是体现了记录功能,其中的情感元素需要演唱者、聆听者去演绎和揣度,这个探寻过程就是情感的研磨和萌动历程。课程的拓张要结合教学目标来确立,小学音乐教学讲求三维进阶式的发展,虽然叫做三个目标,其实更是三个阶段的经历和递进,最终实现的目的就是:借助知识技能,学会方法,促进情感吸收和发展,音乐教学具备活动性,就是对课堂最好的呼应和服务。

4.“创”意造言、“新”益求新

音乐创作过程中作曲家收获的是创作的成就感,作品形成后演唱者、演绎者则根据每个人的现实情况,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创新愉悦感受。学生受音乐能力、音乐知识等限制,并不能完全正确、完美的演绎和理解创作者的意图,音乐受众群体都会根据自己的自身经历和条件对内容进行改变或新演绎,无论是在什么条件下、环境中,音乐总是在创新中发展和进步。根据音乐的创造性特征来看,课外活动需要考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是人成长过程中思维最活跃、学习养成最黄金的阶段,他们的创造和创新能力总会让成人感到惊艳,这种能力也成为音乐学习的内核和驱动,创新性、创造性也就成为衡量“开发”有没有价值的条件之一。

三.以《京调》为例简析开发方式与途径

(一)内容简介及教学背景

1.美育需求

中国戏曲艺术博大精深,京剧更是在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程式,教材多个年级都涉及了京剧艺术的学习,充分体现了“戏曲从娃娃抓起”的核心教育内涵。2017年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发布《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设定了总体目标2020年戏曲进校园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基本实现全覆盖”。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京剧的过程中,不仅普及认识传统戏曲文化,还可以呵护小学生的兴趣,拓宽音乐视野,甚至是培养京剧事业的继承人,其意义重大而非凡。

2.课程简述

《京调》选自苏少版六年级音乐教材,根据京剧西皮原版和西皮流水音调改编的一首民族管弦乐曲,乐曲采用清脆明亮的竹笛领奏,模拟人们熟悉的京剧唱腔,配以轻快流畅的伴奏音型,构思别具一格。内容关注京剧表演的四门功课:“唱”“念”“做”“打”,同时设计了相应的实践活动,要求学模唱主题旋律,感受京剧唱腔的韵味,涉及京剧表演中的传统代表乐器。以“感知 — 发现— 体验 — 表现”为学习路径,支持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探究、梯进学习,体现“有经历”、“有体验”、“有思考”、“有分享”的学习模式,帮助学生全面的认识感受体验京剧文化

(二)二次开发的实施过程及细节

1.课前自检:自“查”自“视”

(1)开发意图

内容涉及的文化背景、戏曲要素、乐器分类众多,要了解京剧内容,就得让学生先尝试性的了解内容,充分考量学生的能力。课前累积活动,以个人为单位,完成“障碍自检、自清”的准备工作,为课堂教学的全面、细致推进,打好基础。

(2)资料收集

①京剧乐器小百科

请同学们通过网络查询、查阅书籍、请教家人,了解下面的乐器,完成填表。

 

竹笛

二胡

“长”什么样?

 

 

 

 

 

怎么演奏?

 

 

 

 

 

有哪些分类?

 

 

 

 

 

找一段京剧听一听,你听出了那些乐器演奏的声音?推荐曲目:苏三起解、包龙图打坐开封府、甘洒热血写春秋。







②要求:

A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准备纸笔简单记录。

B记录:你听了那一段京剧曲目?涉及到了什么人或什么事吗?京剧中有那些乐器?

(3)开发实效

学生完成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不增加课业负担,以资料整理、了解为主,借助姊妹学科的力量,形成“综合能力”认知。课前给学生创造一个聆听、了解的机会,活听、多听、有画面的听,通过接触经典作品、让孩子们了解京剧常识、培育学生有欣赏戏曲的兴趣,感受京剧表演的神韵。

2.课后自研:“活”检活“测”

(1)开发意图

活动以家庭为单位,关注及利用“家校”力量,形成合力教学的形态,“梨园会”带有较强的活动性质,契合美育的要求和特质,对课堂上学习的:“行当”“锣鼓经”“亮相”知识点做有效的实践,同时借助现代科技设备对活动形成记录和反馈,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转化和消化。

(2)表演表现:家庭梨园会

①内容:邀请家人听你哼唱《京调》主题旋律小段或几个乐句,听一听他们的意见。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②要求:

A用手机录音或拍摄成小视频,做好保存。

B根据课堂学到的京剧知识出个小题目考考他们。

(3)开发实效

根据课堂的遗漏或缺失,继续呵护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融入表演、表现特质,以家庭为活动“单位”,更容易激活学生的自信心。延续课前活动的要求和相关内容,注重考量兴趣的可持续性,以“自我表现”作为构建核心,继续挖掘家校共育的可行途径和模式,借助现代科技设备对活动形成记录和反馈,推进评价和反馈工作,体现自研、自思的开发价值。

3.实践自塑:生活中的艺人

(1)开发意图

活动以学生团队合作作为实践性的基础,开发辐射面较广,可以关注乐器表演者、也可寻访其它戏曲门类表演者,从不同角度和条件出发,形成多触角的美育途径,形成一个“身边的、自然的、本土化的”戏曲“池塘”,身边的音乐就是学生触手可及的音乐,学生的能力得到综合发展。过程中呈现的音乐资源会回到学校、汇集教室,教学、生活与美育交织交替,最终内化为素养能力。

(2)探思探研:戏曲在我身边

①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关注或打听身边谁会演唱京剧?会吹奏、敲击或演奏京剧乐器(二胡、锣、镲、鼓),将信息在组内交流。

②要求:

A约定采访时间,思考要请教的问题写在纸上,准备录音设备。

B和组员拜访会戏曲或京剧的艺人,采访并记录他们的表演。

C时间周期为一个月,利用周末,邀请一位家长作为领队,注意安全,服从指挥

(3)开发实效

结合本土的特点,组织合理有序,保障儿童的安全和可操作性,兼顾时间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一个“长期和短期”交织的立体形态。辐射面较广,参与人数较多,教师把学生引入“生活化音乐”的艺术殿堂。身边资源的利用可以培养学生对戏曲艺术的浓厚感情和浓烈兴趣,戏曲艺术的振兴须后继有人。

四.二次研发中教师的地位和要求

1.准备求“细”

每一次深度开发都需要教师细致研究内容,精细解读知识点、研究学习的生长点,结合儿童生理、心理特征,了解每一个儿学生。最重要的是:对选择的内容进行深度研思,确定内容的可行性,根据学情、生活范围等实际情况做出研判。准备的时候就可以做好几种预案,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扩大研思辐射面,体现教学的慎重与专注,力求每一次活动都能找到“美育”相关的切口。

2.过程求“实”

教学中敏锐的发现点滴的变化,对教学预判的情况发生了变化,要及时调整方案,甚至灵活快速改变,出现的遗漏、疏忽都需要及时弥补、不留遗憾,不能单一的指望“活动”来弥补,要体现教师对儿童、对教育的务实和尊重。真实的、真情的、真心的为一节好课绞尽脑汁,实实在在让活动高效起来。

3.结果求“真”

教师和孩子之间不只是简单的“接受”与“被接受”的固态关系,教学和活动中少不了交流和沟通,教师要“艺术化”的交流,用儿童能接受的方式沟通。不要试图控制学生,让他们的言行符合自己的要求,愿意花时间倾听孩子的感受、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才是生命之间公平、公正的对话。

五.自省前瞻

浸润生命的认知,感受生命的本真与力量,是师生同修共习、共同成长的过程,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平等的对话与交流,过程繁复只有用教育者的良知去探索,才具备直面教育、直面生命的信心和勇气。用心发现、了解,用情感化、滋润,师者有爱犹如春暖花开,收获硕果,反之我们堆砌的就是一面围墙。路漫漫修远兮,你我携手前瞻、为教前行。

 

【参考文献】

[1]刘欢.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施及教学现状探析.贵州师范大学
     [2]何芳.小学音乐教育与儿童良好性格培养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

[3]钱建良.音乐教学中的审美.小学教学研究

[4]罗崇敏.三生教育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7028899号-2  
版权所有:宜兴市教育局     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       技术运营支持:天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